2025有机绿色催化化学前沿论坛
主办单位
四川轻化工大学科学技术处
南方科技大学化学系、四川轻化工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绿色催化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举办时间
2025年3月28日至30日
举办地点
四川轻化工大学汇东校区厚德楼学术报告厅
报告(一)
题目:烷基自由基膦酰化反应研究
主讲人:李超忠 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讲人介绍:
李超忠,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课题组组长。中国科技大学、上海科技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1988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1993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师从袁承业院士。博士毕业留所工作一年后前往美国衣阿华州立大学化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99年回所开展独立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自由基化学、有机氟化学、金属有机化学、天然产物全合成。迄今为止,已培养45名博士、20名硕士,发表通讯作者文章100余篇,撰写专著章节4篇。入选1999年中科院百人计划,荣获2003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6年度国家政府特殊津贴、2010年度上海市领军人才、2019年度科技部重大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2020年度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荣誉。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一项。
报告(二)
题目:几种基于自由基中间体的不对称C-N键构建方法
主讲人:张前 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讲人介绍:
张前,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省有机功能分子设计与合成重点实验室主任,吉林省化学会有机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2003年于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2004年2-7月在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做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有机合成方法学,围绕高效、高选择性C-N键构建新方法进行系统研究。在Nat. Commun.、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等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100余篇。主持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重点等项目20余项。获得国务院政府津贴(2023年)及吉林省“三八红旗手”称号(2024年);入选吉林省劳动模范(2024年)、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7年)及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7年)。
报告(三)
题目:Divergent Asymmetric Catalysis and Synthesis
主讲人:邵志会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讲人介绍:
邵志会,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云南大学研究生院院长。2004年毕业于兰州大学获博士学位,2004/08-2006/03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6/04-2007/07在香港理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7/09进入云南大学独立开展研究工作。主要从事催化不对称合成方法学以及天然产物/手性药物不对称合成研究。2022年获云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同年获宝钢优秀教师奖,2016年获“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一等奖,同年获德国“Thieme Chemistry Journals Award”,2020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 2010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报告(四)
题目:一个“亿”e的C1化学:自由基羰基化
主讲人:吴小锋 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讲人介绍:
吴小锋,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催化羰基化课题组长,首席研究员,张大煜优秀学者,博士生导师。2007年7月本科毕业于浙江理工大学并获学士学位。2009年6月硕士毕业于法国Rennes 1 University,2012年1月博士毕业于德国莱布尼兹催化研究所-Rostock University。2017年取得教授资格(Habilitation)后,为德国莱布尼兹催化研究所独立课题组长,终生职位。2020年加入中科院大连化物所,成立催化羰基化课题组。主要从事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低碳有机小分子的高效转化等相关研究工作。在Angew. Chem. Int. Ed., JACS 等国际高档次杂志上发表SCI学术论文620多篇,专著10部,专利10多项。2015年获得Wiley优秀作者奖,2016年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浙江省钱江学者特聘教授,第16届国际催化会议青年化学家奖 (ICC 16, 2016),2017年Thieme Chemistry Journal Award,2019年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A,2021年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长期项目,2024年入选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
报告(五)
题目:金属氮杂环卡宾催化的资源分子高值化研究
主讲人:涂涛 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讲人介绍:
涂涛,宁夏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2003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师从著名化学家戴立信研究员,获理学博士学位。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后,在德国波恩大学凯库勒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2009年加入复旦大学化学系,任教授、博导。2023年获国家级人才称号,加入宁夏大学。近年来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在以优势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功能为导向,通过超分子组装策略构筑金属有机组装体,详细研究和考察了组装体功能及应用。一方面通过自组装策略制备一系列刺激响应型金属有机分子凝胶,根据其理化性质应用于超分子催化、识别及细胞成像等方面;另一方面基于金属氮杂环卡宾化合物活性高和稳定性好的特点,以刚性咪唑盐作为前体通过配位组装、超交联策略制备了一系列稳定、高效、可重复使用的固体分子催化材料,在实现优势催化就高效负载的同时,现了二氧化碳、生物质等资源小分子高值化及能源转化方面的应用。作为通讯作者在Adv. Mater.、 Angew. Chem.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百余篇,H-index 41,获得Thieme Chemistry Journal Award, CCL青年学者及洪堡学者等奖励。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重点项目、国际合作项目,科技部重大研发计划及上海市科技启明星、浦江人才及曙光学者人才项目20余项。
报告(六)
题目:基于维生素B6的仿生不对称催化
主讲人:赵宝国 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讲人介绍:
赵宝国, 上海师范大学化学系教授。1992-1996年于武汉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99-2002年于南京大学化学系获理学硕士学位;2003-2006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2006-2011年于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组从事博士后研究。2011年加入上海师范大学。致力于仿生催化与合成的研究,发展辅酶维生素B6的仿生不对称催化化学,包括手性吡哆醛/吡哆胺仿生催化体系、转氨化和α-C-H不对称官能化等仿生反应以及羰基催化的仿生催化策略等,研究成果在Science、Nat. Catal.、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等期刊上发表。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上海市东方学者特聘教授和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
报告(七)
题目:基于氟效应的还原偶联氟烷基化反应
主讲人:王细胜 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讲人介绍:
王细胜,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和和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双聘教授,博士生导师。1999年在吉林大学大学获化学学士学位;2005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导师:丁奎岭 研究员)。在日本京都大学(导师:Keiji Maruoka 教授)和美国Scripps研究所(导师:Jin-Quan Yu 教授)先后从事博士后研究;2011年6月起加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作。迄今已在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等国际刊物发表论文110余篇,先后获得JSPS Invitational Fellowships for Research in Japan (Short-term, 202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青(2015年)、Thieme Chemistry Journals Award (2014年)、中科学院“百人计划”(2012年,2017年获终期结题优秀)等奖励。
报告(八)
题目:A Step Beyond the Boundary of Traditional Aryne Chemistry
主讲人: 李杨 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讲人介绍:
李杨,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获得者,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2000年吉林大学化学系获得学士学位。2006年在美国佐治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06年至2012年分别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以及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从事博士后科研工作。2012年7月加入重庆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工作。获得2023年度重庆市自然科学一等奖,2016年德国“Thieme Chemistry Journals Award”,2019 年“Asian Core Program (ACP) Lectureship Awards” (新加坡及泰国)。
报告(九)
题目:Homo-Mannich反应的发展和全合成应用
主讲人:张敏 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讲人介绍:
张敏,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重庆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本科和博士毕业于四川大学,博士毕业后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3年入职重庆大学药学院开展独立研究工作。主要以活性天然产物为研究目标,开发新合成方法和合成策略,实现天然产物全合成并开展相关药物化学研究。发展的新方法和天然产物合成应用工作:1)羰基α‒联烯化反应:高张力桥环的构建及全合成应用。通过有机催化和金属催化协同的策略,实现了具有较大环张力的马钱子碱核心桥环结构-2-氮杂双环[3.3.1]壬烷和萨杷晋碱核心结构-1-氮杂双环[2.2.2]辛烷的高效构建以及联烯的同步组装,并完成了11个萨杷晋碱、3个钩吻碱以及含strychnine的9个马钱子碱单体和二聚体的集群式全合成;2)环丙醇的新反应开发及全合成应用。基于环丙醇的homo-Mannich反应的首次发现,通过C‒H键氧化、Bischler-Napieralski环合、吲哚去芳构化烯丙基化等不同方式产生亚胺离子,发展了3种不同的串联或连续homo-Mannich反应,完成了11个萨杷晋碱、3个钩吻碱、1个Ibophyllidine碱、4个白坚木碱、1个蕊木碱、1个山橙碱和4个Schizozygane碱的集群式不对称全合成。以通讯作者身份在Nat. Chem.、Nat. Commun.、Sci. Adv.、J. Am. Chem. Soc.、Angew. Chem.、J. Med. Chem.等杂志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申请发明专利4项。
报告(十)
题目:低价铬金属的催化性质研究
主讲人:曾小明 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讲人介绍:
曾小明,教授,博士生导师。本科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博士毕业于四川大学,2007–2009年加州大学河滨分校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2010–2011年东京大学JSPS博士后,2012–2017年任职于西安交通大学,2017年至今任职于四川大学。2017年入选四川省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2018年获得四川省特聘专家称号,2019年获日本和新加坡亚洲核心计划讲座奖,2020年获德国Thieme Chemistry Journal Award期刊奖,2021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22年入选第十四批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023年获“四川大学先进个人”称号。
邀请专家
舒伟,国家特聘青年专家、南方科技大学长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广东省优粤人才、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孔雀计划”B类和深圳市南山区领航人才。本科毕业于南开大学,获理学、经济学双学士学位;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师从著名化学家麻生明院士和贾国成教授,获中科院院长奖。博士毕业后分别于苏黎世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从事博士后和研究工作。2018年加入南方科技大学化学系开展独立研究。迄今为止,在Sci. Adv., Nat. Synth., Nat. Commun., ACIE, JACS等国际一流期刊发表论文六十余篇,其中IF大于10研究论文四十余篇。自2019年以来,以通讯/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五十余篇,包括Sci. Adv. 2篇,Nat. Synth. 1篇,ACIE 9篇,Nat. Commun. 5篇,CCS Chem. 1篇,JACS 1篇,JACS Au 1篇,Chem Catal. 2篇,ACS Catal. 6篇,Chem. Sci. 5篇,Book Chapter 1章,申请和授权专利9项。独立研究工作多次受到Synfacts (14次), Organic Process Research & Development (7次), Chem. Commun. (2次), Synform (1次), Chin. J. Org. Chem. (2次), Organic Chemistry Portal (4次) 等杂志的亮点评述和专题报道30余次。研究领域涉及可见光催化、过渡金属催化、不对称催化、微流体化学、自由基化学、药物化学等;荣获2021年Thieme Chemistry Journals Award,2023年NHU-CJC Innovation Award,2024年Top Ten Most Downloaded Article of 2023 Award of CCS Chemistry;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在内的国家级项目6项,省部级项目6项,市级项目4项。